嘀嗒出行冲击 IPO:造血能力下滑,顺风车业务能否撑起未来?

大力财经 时间:2024-03-21 发表评论

最近,嘀嗒出行向港交所提交了主板上市申请,中金公司、海通国际和野村国际将充当联席保荐人。据报道,这已经是自2020年以来该公司第五次尝试IPO。然而,尽管嘀嗒出行在市场份额中排名第二,但其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却逐年下降,这使得资本市场对该公司并不看好。

嘀嗒出行的增长开始减缓。在2014年滴滴和快的打出“烧钱大战”的时候,嘀嗒出行进入了顺风车行业,通过多轮融资快速壮大。虽然在随后的几年中一直受到滴滴的竞争压制,但在2018年的“黑天鹅事件”后,嘀嗒出行通过大量投入市场来实现短期的增长,将公司规模从2018年的1.18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5.81亿元,年涨幅近400%,同时也扭亏为盈。

然而,这种增长并没有持续太久。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嘀嗒出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8亿元、5.81亿元和7.91亿元,但在2021年至2023年之间连续两年下降,分别为1.18亿元、5.81亿元和7.91亿元。

2021年至2023年,嘀嗒出行的年度净利润分别为17.31亿元、-1.88亿元和3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2.38亿元、8471万元和2.26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嘀嗒出行的调整后净利润是根据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的,因此在2022年出现了年度净亏损,而调整后净利润却呈盈利状态。2018年至2020年,嘀嗒出行连续五年亏损,分别为16.77亿、7.56亿和21.94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10.68亿元、3.16亿元和3.43亿元。根据调整后净利润计算,自2019年起,该公司已连续五年实现盈利。然而,该公司在2018年至2020年和2022年的年度净利润均出现亏损。

根据招股书的披露,嘀嗒出行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出行平台,主要经营顺风车平台、智慧出租车服务以及传统出租车招募服务和管理改善。嘀嗒出行充当撮合交易平台的角色,通过整合信息并提供服务,向在平台上登记并提供顺风车服务的私家车车主收取服务费用以盈利。相对于其他网约车平台,嘀嗒出行的运营模式属于轻资产模式,因此实现了较高的毛利率,2019年至2023年五年内的平均毛利率高达78.66%。

然而,嘀嗒出行的毛利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至2020年,嘀嗒出行的毛利额分别为4.62亿元和6.61亿元,毛利率分别为79.5%和83.5%。但到2021年至2023年,其毛利率开始下降。期间的毛利额分别为6.31亿元、4.28亿元和6.05亿元,毛利率分别为80.9%、75.1%和74.3%。

嘀嗒出行的业务可以分为顺风车、网约车和广告及其他服务三个板块。其中,顺风车平台服务收入占比高达95%,网约车和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入分别占比1.4%和3.6%。造成毛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顺风车业务,2021年至2023年,顺风车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85.4%、79.5%和75.9%,这三年间下滑了近10%。

嘀嗒出行面临着顺风车业务的增长上限。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汽车客运市场由出租车网约、网约车和顺风车组成。2022年,顺风车、网约车和出租车市场规模分别约为191亿、1942亿和3008亿。

在中国的移动出行市场中,嘀嗒出行的顺风车业务相对较小,并且在市场份额上也在下降。根据招股书的数据,根据2022年的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出行的市场份额为32.5%,较2021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排名由第一降至第二。哈啰顺风车排名第一,占据了42.5%的市场份额,滴滴的顺风车业务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19.3%。

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嘀嗒出行的顺风车平台服务交易总额分别为78亿元、61亿元和86亿元,营收分别为6.95亿元、5.15亿元和7.74亿元。与此同时,网约车收入逐年下滑,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3262.9万元、1942.1万元和1132.8万元。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与滴滴、美团、高德等互联网巨头相比,嘀嗒出行在规模和品牌吸引力上相对较弱。想要通过补贴吸引乘客和司机,提高客户黏性或者通过合作和并购来扩大规模,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嘀嗒出行与这些互联网巨头相比自然处于不利地位。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消费者使用嘀嗒出行的情况下,取消订单后,嘀嗒出行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支付宝擅自对消费者的账户进行扣款。消费者查询嘀嗒出行App后未发现扣款记录,但在支付宝查询后发现半年内被无理扣款三次。

根据投诉网站黑猫投诉的数据,嘀嗒出行共收到了16207条投诉,其中有201条与无故扣款有关,一些消费者抱怨称“未成功打车却被免密支付购买了周卡”、“未成功拼车却收到平台提示已到达站点并被扣款,多次申请退款未得到通过”。

还有一些司机抱怨称,尽管已经备注了有其他乘客同行,但平台仍以多拼乘客为借口进行强制扣款,或者乘客取消用车后,平台以线下交易为由扣款。

另外有大量消费者投诉称,在使用嘀嗒出行无司机接单情况下取消订单后,却发现其支付宝账户被无故扣款。这些消费者通过客服咨询后发现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开通了周卡业务。然而,在嘀嗒出行的App查询中,并没有找到相关的扣费记录。事实上,通过支付宝查询后,发现这些消费者在过去半年内已经遭遇了三次无故扣款。

据黑猫投诉显示,嘀嗒出行共收到了16207条投诉,其中有201条与无故扣款相关。有消费者投诉称他们并未成功打车,但却被扣款购买了周卡;另外还有消费者表示未能成功拼车,却收到了平台提示已到达站点,并被扣款,多次申请退款未果。

也有部分司机投诉称,他们已经在备注中标明与其他司机同行,但平台仍以多拼乘客为由强制扣款。同时,还有消费者取消用车后,平台以线下交易为由扣款。

对此,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游云庭表示,开通自动扣费应当由消费者授权,没有授权的情况下,除了嘀嗒出行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宝也存在问题。如果消费者发现自动扣费被开通,可以向人民银行、银监会投诉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平台,这样的投诉能够对平台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效果,相较于仅向消费者起诉或向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投诉。

据了解,未经授权自动开通属于平台违规行为,若自动扣款有依据,可能会被定义为涉嫌消费欺诈。

游云庭律师指出,如果没有依据,也就是没有授权开通自动扣费,对于消费者没有特别提醒,比如将这些条款藏在补充的条款中,并没有突出显示或特别提示,这在合规性方面存在问题,同时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消费者权益法和民法典中关于格式条款排除消费者权利的问题。因为涉及到消费者切身利益,应该通过单独提示和突出显示,否则就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来源:https://www.top168.com/news/202403/5479.html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网站留言RSS订阅违规举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