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再筑消保“生死线”,助贷“预制菜”拉响清退警报

商业范儿 时间:2025-09-15 发表评论

一盘高价预制菜,让罗永浩愤而发声;而一份隐藏高息的电子协议,正让万千借款人深陷债务泥潭。

“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罗永浩在微博上对西贝的猛烈炮轰,瞬间点燃了公众对消费透明度的热议。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不得不连夜应对。

这场围绕“知情权”的争论,不仅仅存在于餐饮行业,助贷行业同样也存在长期被忽视的信息披露与金融消费者知情权问题。9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此办法有望筑起消保“生死线”,进一步规范助贷产品的信息披露,也将为那些对助贷新规心存侥幸的平台拉响清退警报。

AI生成

迷雾重重的助贷江湖:漠视知情权

罗永浩质疑的是餐桌上不透明的预制菜,而助贷行业存在的则是另一种形式的“预制套路”。当借款人在各类助贷平台上签署那些长达数十页的电子协议时,他们真的知道自己在签什么吗?

许多借款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冲着平台上醒目的“年化利率5.4%起”点进去,但在层层“服务费”、“担保费”、“会员费”的包装下,实际综合年化成本可能高达36%。就像消费者有权知道吃进嘴里的是现炒菜还是预制菜,借款人也完全有权清晰了解自己将承担的真实借贷成本和所购买的服务。

当前,助贷行业普遍存在的借款产品往往存在各种隐藏与诱导的条款,这种通过复杂费用结构掩盖高利率真相的做法,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漠视。

电子协议背后的“猫腻”:充满着隐瞒与诱导

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助贷平台表面上是一份协议,但实际上却隐藏着高达数十份的协议。通过精心设计的“一键授权”方式,让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署大量协议,这种操作已经实质上构成了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侵犯。

这种不透明的做法,不禁让人联想到西贝那份没有明确标注“预制”的菜单。无论是餐桌上的美食,还是互联网上的信贷产品,企业通过诱导与欺骗所获得的消费者,终有一天也将面对消费者的反抗与申诉。

监管利剑出鞘:重构行业约束机制

助贷市场这样的信息披露乱象由来已久,监管在经历了多轮的调研后,连续出台多项政策,肃清市场规范的决心可见一斑。

2025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简称《助贷新规》)明确要求将所有收费纳入综合年化利率,且不能超过司法保护上限24%。这意味着,“利息+担保费+会员费”的组合套路将被彻底堵死。

同时,9月12日施行的《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为助贷业务加上了又一道“紧箍咒”。评价要素中,“营销行为管理”和“纠纷化解”两项权重均不低于25%,合计占到整个评价体系的半壁江山。

观察评价办法其中的内容不难发现,监管的深层意图在于转变治理逻辑:并非依赖传统的自上而下式检查,而是构建一种借力打力的市场化监督机制,将每一位消费者都转化为潜在的监管触点。因此,这项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名的规定,实质从根源上重构了行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影响力远超出文本本身。

信息披露成为平台“生死分水岭”

随着10月1日《助贷新规》实施日临近,助贷平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头部助贷平台凭借早已布局的利率24%以内业务和更为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有望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而那些依赖“利率不透明”模式的平台,将面临巨大挑战。

高息助贷业务的客群风险特征、获客方式、风控模型和业务逻辑,与利率在24%以内的业务截然不同。若要转型,几乎要重建整个客户运营体系。这或许是为什么一些平台负责人感叹:“这或许是助贷最后的好日子”。

信息透明化:从合规要求到核心竞争力

助贷透明化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更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信息披露将不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成为建立消费者信任的核心竞争力。那些能够主动公开综合融资成本、用通俗语言解释金融术语、以清晰方式呈现协议内容的平台,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胜出。

正如餐饮行业需要明确标识预制菜一样,助贷行业也需要建立更加标准化的信息披露机制,确保客户在借款前充分了解所有成本和风险。

监管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下,助贷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彻底的结构性重塑。头部平台凭借合规优势与技术能力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而那些仍然试图在“信息披露”上打擦边球的平台,将不可避免地被加速清退。透明化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助贷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当电子协议中的综合费率、收费项目变得像餐厅菜单一样清晰明了,借款人才能够真正明明白白借钱,清清楚楚还款,从而构建起良好的信用市场。

这一切,正如罗永浩所坚持的:消费者知情权,无论是在餐桌还是在借贷中,都不容侵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网站留言RSS订阅违规举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