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进入缩圈时刻:中小平台“绝地无生”

商业范儿 时间:2025-08-15 发表评论

保证金承压、24%+资产遭抛弃、资金方缩期锁量……三成玩家或将倒在合规圈边缘。

距离10月1日《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简称“助贷新规”)正式实施仅剩不足两个月,这场行业清退风暴已进入最后阶段。

在持牌金融机构持续提升合规标准、资金方全面收紧资金供给的背景下,中小助贷平台的生存空间正被系统性挤压:24%以上高利率资产遭主动规避、保证金比例飙升、资金“有价无市”,甚至风险暴露引发的“负资产”危机已让多数中小平台濒临绝境。

资金方集体撤离

穿透式监管利剑之下,持牌金融机构正系统性切割高风险业务。助贷新规严令商业银行将平台服务费、增信费等全数纳入综合融资成本并明示年化利率,这使长期游走灰色地带的24%-36%高利率区间首当其冲。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6月末全国短期消费贷规模9.93万亿元,较年初萎缩2.5%,其中24%+的放款规模自6月开始收紧,放款规模受影响程度在20%至40%,收缩潮已成定局。

资金方的撤退路线图也已经越来越清晰:

资金方正全面收紧24%+高息资产的生命线,多家机构将放款期限压缩至6-12个月,剑指2026年6月末彻底清退存量高定价资产。

同步实施白名单筛选机制,银行与消金公司聚焦蚂蚁、微众等头部平台,将规模不足、客诉高企的中小玩家踢出合作名单,“能做24%以内资产才是入场券”的银行宣言昭示着残酷准入门槛。

更关键的是分润模式已崩塌,资金方通过截留100%全额息费构筑风险护城河,持续拉长的结算周期正将中小平台的现金流逼向枯竭。

流动性绞索

8%资金价格的“有价无市”已成行业警示,部分中小平台即便出高价仍无法获得资方对放款规模与价格的锁定承诺。更残酷的是,资金方每月重启谈判机制,持续压降合作规模、推高资金成本,使中小平台深陷流动性沼泽。

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撕裂行业的“双荒”悖论:持牌机构虽降价渴求24%以内优质资产,但中小平台受制于获客与风控短板却无力供给;而24%以上高息资产则遭资金方集体规避,融资渠道实质性断裂。有助贷平台负责人直言:表内杠杆见顶、头寸枯竭,资方根本无力承接高息资产。

风险链式爆破

助贷新规触发的高息资产风险正沿三条火线蔓延:

据媒体消息,某北方系助贷平台vintage 风险飙至6%-8%+,远超行业2%-3%生死线。

部分平台分润费用池遭击穿,被迫补偿历史亏损沦为负资产。

资金方集体启动保证金,致使行业平均保证金比例从2024年的3%-6%重回5%-8%高位。

部分激进扩张平台因首逾率暴增,遭多家资方联合提保,现金流已呈断崖式下跌。

转型“绝境”

中小平台转型24%以内市场的挣扎遭遇三重困境:

盈利根基上,北京金融局明令禁止权益费抬利率,而据部分平台测算替代性会员收益仅4%-6%难补利率缺口。

科技战场上,头部平台凭自营风控与生态场景碾压技术薄弱的中小对手。

监管红线下,消金公司近期因合作高息资产频繁受罚的案例表明任何AMC债权转让类规避手段都将遭严惩。

还有试水百万医疗险权益的平台,仅三日便因客诉问题被资方终止合作,这意味着监管利剑已斩断最后退路。

终局倒计时

助贷行业正经历残酷的生态重构:头部平台凭借合规资产与科技壁垒转向价值创造,而中小玩家在资金撤离、风险爆破、转型无门的三角绞杀下,生存倒计时已然启动,高息资产清退周转期日渐迫近,持续失血的保证金缴纳与科技投入正吞噬最后现金流。曾有行业人士预言:新规落地后,至少30%的平台将消失,中小机构唯一生路是体面退场。

行业阵痛之后,唯有刮骨疗毒的“长期主义”巨舰才能驶入助贷新蓝海,而缺乏真正科技实力的中小平台玩家们如同孤舟,或许将不再出现在这片新海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网站留言RSS订阅违规举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