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淼
美编 / 顾青青
出品 / 网界
距离苹果喊出“供应链多元化”已经过去8年,印度也成了苹果产能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但最新消息显示,苹果想完全摆脱中国产能还不现实。
根据投资银行杰富瑞(Jefferies)分析师的报告,预估2026财年(于2025年10月开始)苹果仍需从中国直接向美国市场出口约900万部iPhone。
要知道,苹果为了转移产能做了不少努力。一方面把iPhone主要生产往印度搬,另一方面还承诺未来几年在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建本土硅供应链,就是为了争取关税豁免。
可即便这样,印度的产能还是跟不上美国市场的需求。美国消费者对iPhone的需求一直很强劲,印度工厂短期内没法完全满足,最后还是得靠中国的产能来补缺口。
这事儿也说明,苹果想把产能从中国彻底转到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1
印度供应链“缺芯少件” ,核心部件还得靠中国
印度想扛起苹果的产能大旗,可实际操作中麻烦不少。
先看生产端,印度工厂的良品率一直是个大问题。郑州富士康生产iPhone的良品率能稳定在97%以上,可印度工厂的良品率最多也就93%,差了4个百分点。别小看这4个点,对大规模生产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残次品,更高的成本。
生产效率也差很多,现在苹果在印度的代工厂主要是富士康和塔塔电子,富士康占了印度iPhone总出货量的三分之二,塔塔电子负责剩下的三分之一。
塔塔电子为了扩大产能,还收购了中国供应商的印度业务,比如以接近1亿美元收购了江苏杰士德精密工业的印度公司,也买了和硕印度子公司60%的股份。可就算这么折腾,产能还是上不去。
供应链方面,印度更是“卡脖子”。一部iPhone有2700个零部件,印度本土能供应的还不到一半,60%的核心零部件都得从中国进口,像芯片、OLED屏幕、摄像头模组这些关键部件,印度自己根本造不了。
去年印度工厂组装iPhone15的时候,就因为零部件供应不上,还出现过退货的情况,最后只能大幅降价处理。
还有物流和基建的问题。印度的公路、港口设施比中国差不少,运输效率低。有富士康高管就说过,印度的基础设施远落后于中国,连生产高端OLED机型的条件都还没准备好。
核心零部件从中国运到印度,不仅要花更多时间,运费也更高,每部手机的成本都得增加12美元左右。这么算下来,印度制造的iPhone成本比中国高了5%-10%,有的甚至能到20%。
苹果本来想让印度在2026年底前,把所有面向美国市场的iPhone都包了。可现在看,2026财年还得从中国调900万部,这也说明印度的产能确实“接不住”美国市场的需求。
02
中国供应链优势难替代,苹果“去中化”不现实
苹果之所以还得靠中国产iPhone供应美国市场,核心还是中国供应链的优势太明显,短期内根本没法被替代。
先看产业链的完整性。中国有92家企业进入了苹果2024年公布的187家核心供应链名单,占比超过50%,而且87%的中国供应商都在中国设厂。从摄像头模组到芯片,从电池到屏幕,苹果在中国大陆就能完成99%的零部件采购。
就拿京东方来说,它量产的顶级OLED屏良率能到85%,比三星还高5个百分点;比亚迪的石墨烯散热技术,能让iPhone续航提升23%;立讯精密自主研发的MES系统,更是苹果自动化生产的核心。
这些企业提供的核心部件,印度工厂根本离不开,就算是印度组装的iPhone,也得从中国进口这些部件。
再看生产效率。中国工厂的效率是印度比不了的。中国工人的效率是印度工人的3倍,而且中国工厂的工业机器人密度是印度的12倍。
中国工厂72小时就能完成生产线切换,印度得花两周;苹果新品首发时,中国工厂一天能产100万台iPhone,印度最多只能产30万台。
去年iPhone 16 Pro首发,印度产能不足,美国市场还断货了两周,最后还是靠中国工厂紧急加单才补上缺口。
还有人才储备。中国每年能培养数百万工科毕业生,光苹果核心供应商就有超过10万名专业工程师。
印度想找熟练的设备调试工程师都难,之前苹果在印度推进高端制造计划,还得从中国调派上百名工程师去“手把手教学”,甚至要帮印度工厂规划水电布局。印度要达到中国这样的工程师规模,至少得花15年建设教育体系。
政策和营商环境也是中国的优势。疫情期间,河南省政府帮富士康点对点接送员工复工,保障了生产;2025年全球芯片短缺时,中国通过产业链协调,优先保障了苹果核心零部件的供应。这些支持,印度目前还做不到。
03
苹果想转移产能避险,又离不开中国供应链
苹果之所以执着于把产能转移到印度,主要是为了规避风险。
一方面是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关税压力,美国之前对中国商品加征过关税,虽然苹果争取到了豁免,但未来政策不确定,苹果怕被波及;另一方面是美国政府一直施压,希望企业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苹果也想通过转移产能来应对这种压力。
为了转移产能,苹果做了不少努力。除了在印度建厂,还承诺在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建本土供应链,就是为了讨好美国政府,争取关税优惠。
可实际情况是,美国本土生产成本太高,产能有限;印度虽然成本低,但问题太多,产能跟不上,还得靠中国补缺口。
更麻烦的是,印度也不是“避风港”。2025年4月,特朗普就曾宣布要对印度生产的iPhone征收25%的关税,理由是“希望这些产品在美国生产”。
这让苹果意识到,不管把产能转移到哪,都没法完全摆脱地缘政治的影响。反而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性,成了最珍贵的优势。
还有成本问题。苹果本想通过印度制造降低成本,可没想到印度的建设成本比中国高15%,物流成本是中国的2倍,再加上良品率低带来的返工成本,印度制造的iPhone实际成本反而更高。
为了对冲这些成本,苹果只能靠税收优惠和优化物流,但效果有限。
现在苹果陷入了“两难”:不转移产能,怕关税和地缘政治风险;转移产能,又面临成本上升、效率下降、产能不足的问题。2026财年还得从中国进口900万部iPhone到美国,就是这种“两难”的直接体现。
总结
苹果印度产能转移未完成,中国仍是核心伙伴
苹果把iPhone产能从中国转移到印度的计划,目前远未完成。2026财年仍需从中国向美国运输900万部iPhone,这一数据背后,是印度产能的诸多短板,也是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优势。
印度虽然在苹果的推动下,逐步承接了部分iPhone生产,甚至开始生产供应美国市场的机型,但良品率低、供应链本土化不足、基建落后、人才短缺等问题,让印度短期内没法满足美国市场的强劲需求。
而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高效的生产能力、充足的人才储备和稳定的政策支持,这些优势共同构成了苹果难以割舍的核心供应链基础。
对苹果来说,当前的“供应链多元化”更像是“核心留在中国,补充放在海外”。
中国仍将承担高端iPhone的生产,供应中国、欧洲、日本、韩国等主要市场,同时还得为印度组装厂提供核心零部件,甚至在印度产能不足时,补上美国市场的缺口。
未来几年,苹果想完全摆脱对中国产能的依赖,可能性极低。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不仅没有因为苹果的产能转移而减弱,反而通过技术升级和效率提升,变得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