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流量策略革新:从“平台租客”到“品牌房东”,“.商标”(点商标)成为关键的一步棋

品牌研究所 时间:2025-10-30 发表评论

说件残酷的事: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许多企业主娴熟地扮演着一个角色,却浑然不自知——“平台租客”。

他们积极拥抱数字浪潮,入驻各大平台、开发小程序、运营独立APP,以期望触及更广阔的消费者。而这种模式下,企业所经营的实质上是“租”来的店铺、“租”来的流量,乃至“租”来的客户关系——本质上,是一种高度依赖外部生态的运营形态。

更进一步看,随着流量入口日趋分散,不少企业倾向于采取“多平台布局”策略,同步运营抖音、快手、淘宝、小红书等多个渠道。表面上这扩大了品牌的覆盖面,但在实践中,流量与运营资源也被不断分割。这种“广撒网”式的投入,容易导致精力分散、运营成本攀升,最终陷入“什么都做了,却什么都难以做深”的运营瓶颈。

先来看一组数据:

  • 天猫需缴纳5万-10万元保证金(按商标类型区分),技术服务年费3万-6万元,且需满足销售额返点要求。京东保证金1万-10万元,年费1.2万元起步,家电类目佣金高达10%。

  • 抖音小店佣金率普遍5%,食品、3C类目低至2%,但广告投放成本(CPM千次曝光)从5元涨至20元。拼多多商家需承担0.6%-5%的交易扣点,且存在30%商家遭遇罚款的案例。

  • 据报告显示,超1000万商家依赖平台流量分发,头部直播间GMV中平台抽佣占比普遍超过15%。

  • 行业调研显示,90%的淘宝新店依赖直通车推广,ROI需>2.5才能盈利,中小商家广告支出占比销售额达15%-30%。

  • 仅2024年,淘宝女装类目闭店率同比上升15%,其中服装退货率高达60%-80%,部分商家因“仅退款”政策导致资金链断裂。抖音美妆类目闭店率约12%,部分中小品牌因流量成本过高退出。

注:相关数据源于平台报告及网络新闻披露,仅供参考

这些数字背后,折射出一个现实:品牌在平台生态中投入巨大,却未必能真正沉淀下属于自己的品牌资产。

平台可以随时修改算法、调整政策,甚至封禁账号。企业辛苦积累的用户与流量,可能在一夜之间归零。最主要的是,平台本身也存在生命周期。我们不妨自问:你有多久没有主动打开过某浪微博APP了?

或许有企业主会质疑:不少新品牌正是从这些平台崛起的!

确实,平台作为“流量商圈”的价值不容否认,它们为品牌提供了宝贵的初始曝光和用户触达。但核心在于,流量可以“借”,品牌的根基却不能只靠“租”。将全部身家押注在他人搭建的舞台上,无异于把房子盖在别人的地基上。

而那些意识到这一点的企业,早已转换了角色——从“平台租客”进阶为“品牌房东”。他们或许只是多下了一步棋,却可能因此掌握未来的主动权。

从“租客思维”到“房东思维”

“租客思维”下的品牌,关注的是短期流量与即时成交,追求的是平台规则下的生存空间。企业将大部分预算投入广告推广,追逐算法推荐与活动曝光,容易陷入“有流量、无留量”的窘境。

而“房东思维”,则意味着品牌开始重视构建自己的数字不动产,将用户、内容、信任沉淀为可长期运营的品牌资产。企业不能只关注在第三方平台的单次转化,更重视在自有平台的持续复购。

平台引流,品牌蓄水:构建“流量-留量”闭环

具体如何走好这步棋?

关键在于品牌要学会打造属于自己的“留量池”——一个真正由企业拥有并掌控、而且能够持续沉淀流量的载具——品牌域名。从不少知名品牌的营销推广案例就不能看到,他们将各类外部平台或推广渠道,不论是线下广告(如电梯、楼宇广告),还是线上平台(如短视频、社交信息流、AI推荐等),都视为引流的“渠道”,在使用这些渠道时,他们会将自己的品牌域名视为品牌标志那样一并推广。

他们并将这些分散的流量统一引导至域名留量词,目的让用户日后可以通过域名与自己品牌在网上建立“直接”关系,实现从“流”到“留”的转变。

要高效地把“流量”转化为“留量”,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拥有与商标品牌名称保持高度一致,并能获得用户信任的数字品牌域名。目前被众多企业视为数字化品牌标志的“.商标”域名正成为品牌“留量”的重要抓手。

线下,床褥头部品牌海马牌,通过车身广“海马牌.商标”实现引流,存流:

线上,知名白酒品牌“百年糊涂”、连锁餐饮“仟福粥点”在短视频中嵌入“百年糊涂.商标”、“仟福粥点.商标”实现流量的获取及汇聚,最终形成属于品牌自有的,无需费用、高价值的品牌流量。

在不确定的数字环境中,企业唯有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增长。平台可以继续用,流量可以继续投,但品牌流量池,必须要自己来建。

多下这一步棋——从租客到房东,是品牌意识的真正觉醒。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网站留言RSS订阅违规举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