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淼
美编 / 顾青青
出品 / 网界
四年了,阿里巴巴的市值终于杀回来了。
9月17日,港股开盘,阿里巴巴股价就往上冲,截止上午10:00,阿里股价涨超3%,报158.3港元,市值重新站上3万亿港元,这是整整四年来的第一次。
更夸张的是,从今年年初算起,阿里已经涨了接近一倍。要知道,去年这个时候,很多人还在说“互联网没戏了”“平台经济到头了”。结果呢?阿里用实实在在的涨幅,把悲观者的脸打肿了。
这不是没理由的狂欢。你看财报就知道,阿里刚刚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成绩单里,净利润同比涨了76%,云业务增速冲到26%,是三年来最高。
再加上马云今年以来频繁在公司露面、高德推出“扫街榜”、自研AI芯片逐渐投入使用……这一连串动作,都在告诉市场:阿里回来了,而且比之前更聚焦、更敢打。
有人说,这是“技术+消费”双轮驱动的胜利,也有人说,这是马云回归带来的信心重启。但不管怎样,一个事实摆在眼前:阿里正在用AI重塑自己,也在重新拿回市场的信任。
01
股价回来了,因为业务真的好了
阿里巴巴这一次的股价表现,确实让很多人没想到。
今年年初,阿里巴巴的股价还在80港元左右徘徊,但只用了大半年时间,就几乎翻了一倍,冲到158港元以上。阿里巴巴的总市值也重回3万亿港元,这也是2020年之后首次。
要知道,就在2020年10月,阿里股价从304港元的高点一路下跌,最低跌到只有55港元。很多人那时觉得,阿里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但2025年一切都变了。从八月发布最新财报开始,市场对阿里的信心就逐渐回来了。
第二季度,阿里云收入334亿元,同比增长26%,创三年来最高增速。更重要的是,阿里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元搞AI和云业务,这个数字,比很多小国家的GDP还高。
资金也在真金白银地投票。数据显示,南下资金已经连续18天净买入阿里,总金额接近500亿港元。这说明,机构正在重新把阿里放进核心资产篮子里。
02
自研芯片曝光,阿里正在摆脱依赖
阿里这一次能重新被市场认可,绝不只是因为电商业务回暖,更关键的是它在AI、芯片等领域的突破
八月初,阿里发布了新一代大模型Qwen3-Next。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又强又省”,训练成本不到上一代的十分之一,但性能却更强,尤其在长文本、数学和代码任务上表现突出。
目前,通义千问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家族之一,衍生模型超过14万个,下载量超过4亿次。
但更让人意外的是芯片,9月16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意外“曝光”了阿里平头哥自研的AI芯片——PPU。从参数来看,这款芯片的显存达到96GB,片间互联带宽700GB/s,支持PCIe5.0,性能接近英伟达的H20,但功耗更低。
更重要的是,该芯片兼容英伟达CUDA生态,开发者无需重写代码即可实现平滑迁移,这为其后续商业化应用扫清了重要障碍,标志着阿里在自主芯片研发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03
马云回来了,但阿里不再只靠一个人
马云的出现,总是能引发关注。今年以来,马云多次出现在阿里园区:2月在杭州总部,4月在云谷园区演讲,5月到湖畔小屋鼓励员工,9月甚至去了HHB酒吧。每次露面,都被员工拍照传播,甚至有人喊“马老师”。
马云的出现,像是一种信号。他在内部说:“科技不仅要征服星辰大海,更要呵护人间烟火。”他也提到,阿里要在AI时代“让普通人受益”。
但今天的阿里,已经不再只依赖马云。CEO吴泳铭、董事长蔡崇信、电商业务负责人蒋凡,组成了新的核心团队。蒋凡重新整合了电商和本地生活业务,吴泳铭主抓AI和云,蔡崇信负责战略和资本。
阿里也不再是过去那个“什么都做”的巨头。今年8月,阿里正式从“1+6+N”的组织架构收缩为四大业务集团:中国电商、国际数字商业、云智能集团和其他业务。
饿了么被划进中国电商,高德、菜鸟、大文娱等被归为“其他业务”。这一调整不是为了分,而是为了把资源更集中地投在核心赛道上。
马云的存在,更像是一种精神象征。他回归,带给员工信心,但真正的改变,是靠战略和执行。
总结
战略聚焦与信心回归,阿里走出低谷
四年之后,阿里终于再一次摸到了3万亿市值的门槛。
这不是偶然。从AI芯片自研、大模型开源,到高德扫街榜上线、电商业务重整,阿里正在多条战线同时发力。业绩好转只是结果,更深层的原因是战略清晰了、执行力上来了、技术储备也开始兑现了。
马云今年的多次现身,更像是一种象征,阿里重新找回了创业期的那股劲。虽然他不再担任具体职务,但他的存在依然影响着这家公司的节奏和文化。
当然,阿里面临的挑战一点也不小。AI的竞争才刚刚开始,自研芯片能否规模化替代英伟达,还需要时间验证。
但至少现在,阿里已经不再是那个迷茫的巨头,它有了明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