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京东CEO许冉在多个场合谈到了外卖价格战。她明确表示,7月以来行业竞争加剧,京东认为这些过度竞争的行为并未产生模式创新,也未给行业带来增量价值,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扰乱行业价格体系,让商家很困扰,因此是不可持续的。
京东不会参与这种恶性竞争,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平台系统,提升用户、商家和骑手的体验等方面。
外卖行业这几个月打得厉害,不少平台靠大额补贴、甚至“0元购”抢市场,单量看着涨得快,但许冉觉得这都是泡沫。
许冉表示,这种恶性补贴既没创新,也带不来真正的价值增长,最后只会是商家、骑手、消费者都吃亏的多输局面。我们不会参与,这个非常明确。
其实,京东这么做是有底气的。就像京东做即时零售好多年了,一直把这当成“必赢之战”,进入外卖领域,也是想解决行业的痛点,比如商家佣金高、骑手没保障这些问题,而不是为了跟谁较劲。
京东给骑手的待遇就是个例子。从自建物流开始,京东就给所有快递小哥签劳动合同、交五险一金,18年下来,交的钱超过1000亿元。做外卖后,它也是业内唯一给全职骑手签正式合同、交齐五险一金的平台,现在全职骑手超过15万人。
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京东全职外卖骑手人均收入快到13000元了。骑手们有了稳定保障,工作积极性高,服务品质自然就上去了,这是个良性循环。
对商家,京东也有自己的办法。它遵循“三毛五理论”,不想赚超高利润,还降低商家佣金,让商家能有更多精力做好品质。这样一来,商家愿意留在平台,消费者也能吃到放心的东西,整个生态慢慢就好了起来。
京东做外卖,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和自身生态深度结合的。许冉说,外卖就像我们零售业务的一条腿,我们会持续做下去。二季度,京东的用户活跃度和购物频次都大幅提升,这和外卖业务带来的流量分不开。
这背后的原因不难想。用户在京东点外卖,觉得体验不错,就可能顺便逛逛其他商品。京东的商品丰富,品质有保障,用户自然愿意下单。
而且,京东在营销费用上也能协同。团队会权衡不同渠道的投放,让钱花得更有效,用户体验也更好。
京东的系统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之前外卖订单涨得快,系统有点跟不上,出现过一些小问题,但团队很快就行动起来,升级系统架构,让它能支撑更大的单量,用户体验也更顺畅。商家和骑手端的工具也在慢慢丰富,三季度还会有不少新功能上线。
就像京东一直说的,零售的核心是体验、成本和效率。外卖业务也是在围绕这几点发力。它的仓网布局效率很高,库存周转能做到30天,在全世界都算领先。这种优势也能用到外卖上,让商品能更快更省地送到用户手里。
京东做外卖,不只是为了眼前的订单量。它把外卖当成零售业务的一条腿,打算长期做下去。从一开始,京东就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进入这个行业,不是为了一时的热闹,而是想构建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
七鲜小厨的推出就是个重要布局。这是京东在供应链上的一次大创新,它整合了原材料供应、生产设备和线上运营,邀请品牌商家和个体厨师入驻。这样一来,既能保障食品的安全和品质,又能发挥京东供应链的优势,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
在国际化方面,京东也没闲着。它向欧洲的CECONOMY发出收购要约,这家公司在欧洲市场有很强的品牌力和供应链能力,和京东的线上电商运营、技术能力能互补。
京东的国际业务聚焦供应链,坚持本地化,建本地团队、做本地采购发货,和当地参与者共赢。
在香港市场,京东收购了佳宝超市,这能完善它在香港的生鲜供应链布局,给当地消费者带来更多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佳宝有90多家门店,京东的供应链优势加上佳宝的本土化优势,肯定能给香港零售市场带来新活力。
京东在面对外卖价格战的时候,做出了清醒的选择。它不参与恶性竞争,而是专注于解决行业痛点,提升自身能力,构建良性生态。
从给骑手上五险一金到降低商家佣金,从业务协同发力到长远布局供应链和国际化,京东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京东看重的是长期价值,这种理念让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自己的节奏。它不仅给用户、商家和骑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京东的这些努力会收获更多成果,在外卖和零售领域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