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电力的广泛应用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彻底重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今,AI就像当年的电力一样,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并塑造一个全新的智能世界。正如知名未来学家伯纳德·马尔(Bernard Marr)所说,到2026年,AI将会像电力和互联网一样,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前,我国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已经明确提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不过,在智能化转型成为企业普遍共识的背后,从技术应用到业务运营再到组织变革,都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企业应如何选择与自身业务现状最匹配的技术方案?如何实现新技术与业务流程的无缝衔接?又该如何打破部门壁垒,以推动深层的组织协同与变革?
对此,在华为中国行2025·安徽新质生产力峰会上,华为中国政企业务CMO郁赛华表示,面对企业的智能化转型需求,华为始终秉持“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带给客户”的理念。为此,华为打造了开放、紧密、成长的“伙伴+华为”体系,并围绕行业头部客户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从而助力更多企业实现“数智世界,一触即达”。
推进全面智能化,打造坚实的AI基础设施
一直以来,华为始终聚焦联接和计算两大产业,并逐步将业务扩展到终端、数字能源、云计算、智能汽车等众多领域,成为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面对奔涌而来的AI浪潮,华为正顺势而为,加速拥抱全面智能化时代,并将AI技术深入应用到产品研发和方案研究中。
2025年,智能体时代全面到来,智能体互联网带来了巨大的算力需求,边缘计算和推理算力的规模也在快速增长。华为发布的《智能世界2035》报告显示,与2025年相比,2035 年全社会的算力需求将增长10万倍。而这也将给计算领域的材料器件、工程工艺、计算架构和计算范式四大核心层面带来历史性变革。
为此,郁赛华表示,华为在算力上正聚焦三个层面的创新,持续打造坚实的AI基础设施,为千行万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首先,在算力的自主创新上,华为围绕鲲鹏与昇腾,推进通用计算和智能计算的技术突破和生态协同。
比如,今年5月推出的昇腾384超节点(Atlas 900 A3 SuperPoD)具备超大带宽,超低时延和超强性能的三大优势。而今年9月推出的Atlas 950 SuperPoD和Atlas 960 SuperPoD超节点,分别支持8192及15488张昇腾卡,更是在卡规模、总算力、内存容量、互联带宽等关键指标上全面领先,从而更高效地支撑大规模AI训练和推理。
其次,在大模型的技术创新上,华为盘古大模型基于昇腾云全栈软硬件架构训练,包含自然语言处理(NLP)、计算机视觉(CV)、多模态、预测及科学计算五大基础领域,可帮助金融、医疗、制造等多个行业开展行业大模型的训练,并实现AI的场景化落地和规模化应用。
第三,在AI应用创新和生态协同上,华为始终坚定践行“开源开放”战略,并通过鲲鹏、昇腾相关硬件、软件和工具的开源开放,携手伙伴和开发者共建繁荣的鲲鹏、昇腾产业生态。比如,华为正全力发展xPN伙伴,共同为企业定制契合业务场景的智能底座,开发满足企业智能化转型需求的智能应用。
深耕不同类型客户,加速行业智能化跃升
为迎接智能化时代,华为已通过打造坚实的AI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筑牢了数智底座。然而,对企业而言,构建基础设施仅是智能化转型的第一步,唯有将创新技术与产品同业务场景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化跃升。为此,华为针对NA、商业与分销三大市场客户的不同需求,已规划出相应的场景化方案与落地路径。
在NA市场,华为正在通过“华为+伙伴”的模式,服务于金融、互联网、交通、能源等行业的头部客户。在此过程中,华为各个领域的专家与客户一同分析不同的业务场景需求,坚持“为场景找技术”,将计算、联接等产品融合起来,并携手伙伴共同打造满足客户需求的场景化解决方案。
在商业市场,华为则通过“伙伴+华为”的模式,帮助各行各业客户实现智能化转型。为此,华为基于服务行业头部客户的丰富经验和产品组合,通过开放技术能力赋能集成商伙伴,并提供“研、营、供、销、服”的全链条支撑体系,使其具备与华为同等级的专业能力,进而联合打造贴近商业市场需求的场景化方案。
在分销市场,华为坤灵于今年9月重磅推出“4+10+N”中小企业智能化方案。该方案聚焦智能办公、智能商业、智能教育、智能医疗4大核心场景,构建了10大一站式场景化方案,以及N个极简融合、交互智能、全域安全的明星产品,让工程商与分销伙伴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智能化方案服务。
在此基础上,郁赛华强调,华为自身也在持续构建三大关键能力,即技术创新、服务保障和经验共享。其中,在技术创新上,华为在算力、存力和运力上持续进行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创新;在服务保障上,华为围绕客户成功,正构建更加强健的“伙伴+华为”服务体系;在经验共享上,华为已成立八个军团,在20个行业打造了200多个行业解决方案,并建立起一支强大的专家团队,与行业客户共同开展智能化转型的规划、设计和落地。
通过这种分层覆盖、精准施策的模式,华为不仅可助力各类企业从容应对智能化转型带来的挑战,成功跨越从“拥有技术”到“用好技术”的鸿沟;也能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到智能化浪潮中,实现合作共赢。
跨越从1到100,让智能化像水和电一样普惠
作为一家强研发的制造型企业,华为既是智能化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也是智能化转型的践行者。从2014年开启数字化转型,到2018年推进智能化升级,华为已逐步将自身在大数据、AI等新技术上的创新,深度应用于研、产、供、销、服各个环节,实现了作业模式重构和运营效率提升。
在汽车制造行业,江淮汽车基于华为iDME工业数据模型驱动引擎技术,已经打造出一座数字孪生工厂。该工厂借助底层网络可以对厂区内所有设备的数据进行采集,并以统一格式实时上传到云端,在此基础上,工厂通过数据建模和分析,可持续优化迭代生产流程与工艺经验,实现常造常新、自我进化。
在交通运输行业,天津港基于技术积累、华为的集成能力和深开鸿的软硬件经验,已发布全球首个港口全面数字孪生技术底座——“津鸿”。该系统以鸿蒙系统为内核,通过统一的标准、架构和数据规范,构建起港口数字孪生的统一底座,能够实现跨终端智能协同交互,连接船、机、人、环境等港口全要素,全面打通各方数据,助力港口业务高效运作。
如今,华为基于自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践,以及多年来服务千行万业政企客户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已经形成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智能化参考架构。该架构包含智能感知、智能联接、智能底座、智能平台和AI大模型五个层次,能够以架构的确定性应对模型和应用的不确定性,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战略框架与落地路径。
同时,郁赛华表示,华为还总结出一套数智化转型落地方法论,即“三层五阶八步”,帮助企业梳理转型层次深度、顺序重点和细化流程。其中,“三层五阶八步”指的是从重新定义智能业务、AI开发与交付、持续运营与智能应用三个层面,确定转型所触及的层次和深度;从场景、流程、组织、数据与IT五大阶段,帮助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掌握顺序、抓住重点;从明确目标、场景识别、重塑流程、组织变革、数据和知识工程、AI建模与发布、AI融入业务应用和AI持续运营八项具体工作,确保智能化转型流程的深度细化。
此外,华为也在组织结构、流程和能力上对整个服务体系进行了全面升级。正如郁赛华所说,华为以客户为中心,全周期服务行业客户,全场景打造服务体系,全方位深度协同伙伴;并通过“卓越护航计划”,陪伴客户持续追求卓越;“星星点灯计划”,让服务网络照亮每个角落。
在安徽,华为已在研发、解决方案与服务体系等层面进行了全面布局,并与当地高校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面向各行业的智能化人才。基于鲲鹏、昇腾算力底座,以及云计算、人工智能与鸿蒙生态的全栈优势,华为已携手江淮汽车、奇瑞汽车、海螺水泥等领军企业,打造了众多行业智能化转型标杆。这些布局和实践不仅为安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注入强劲动能,也为更广阔区域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宝贵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