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一视财经 高山
编辑 | 西贝
江湖从不缺关于资本与资产的故事,有的关乎战略布局的远见,有的折射危机应对的选择,有的则引发对市场规则的深思。
四川雅安的5A级景区碧峰峡,这片坐拥“天府之肺”美誉的山水之地,便在东方园林与祥源文旅的接连运作中,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一、布局之初:生态巨头的文旅落子
故事的起点,是东方园林的扩张期。2016年,何巧女执掌的东方园林以“生态环保第一股”的身份在资本市场稳步前行,凭借市政园林、生态修复等核心业务,公司业务版图覆盖全国近百个城市,何巧女夫妇身家亦随之剧增。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策导向下,东方园林开启“生态+旅游”战略探索,碧峰峡的收购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落地。
2016年2月,由何巧女持股90%、丈夫唐凯持股10%的东园控股100%控股的东园产业,以3480万元收购碧峰峡公司60%股权。
彼时这笔交易金额不大,未引发广泛关注,更像是东方园林生态帝国中的一枚战略闲子。东方园林曾计划将碧峰峡装入上市公司体系,2018年5月曾公告筹划收购其控股权,交易金额拟不超过8亿元,后因与中小股东在估值等问题上存在分歧而终止重组。
二、危局之中:股权转手与关联疑云
2018年成为东方园林的转折节点。当年5月,公司计划发行的10亿元公司债仅募集到5000万元,“发债遇冷”引发市场连锁反应,股价异动,债务压力陡增,此后资金链问题持续发酵,涉及上百家债权人。在企业陷入流动性困境的背景下,碧峰峡的股权出现异动。
2022年6月,东园产业将所持碧峰峡公司60%股权转让给无锡游目。工商信息显示,无锡游目成立于2022年4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且实缴资本为零,无实际经营场所、员工社保记录及核心资产。其股权通过多层嵌套指向彭彩英、彭彩珍、彭春来等自然人,这些受益人控制的关联公司与东方园林体系在企业邮箱、联系电话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合。
此次转让未对外披露交易价格,且未通知碧峰峡其他股东及东园产业主要债权人,直至2023年祥源文旅公告收购事宜,部分债权人才知晓该资产已易主。
三、交易高潮:祥源文旅的高溢价收购
2023年7月,祥源文旅发布公告,拟以5.3亿元总价收购碧峰峡80%股权,其中以4.06亿元(含承接3432万元债权)从无锡游目手中收购60%股权。公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碧峰峡公司净资产为6939.89万元,此次60%股权交易溢价率达684.76%。
对于高溢价收购,祥源文旅给出的解释是,碧峰峡作为5A级景区,拥有野生动物世界、大熊猫基地等稀缺资源,目前基地内有60多只大熊猫,具备独特文旅价值。公司计划依托自身IP运营与文化创意能力,植入熊猫文化体验、研学游憩等业态,打造综合性度假区,与旗下其他景区形成联动,推动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型。
可以说,短短一年多时间,碧峰峡的股权价值竟然能暴涨超10倍。而这笔4.06亿元的股权交易巨款最终流向了何方?按常规,4亿股权交易所得应缴税款数额在1800万—7200万元区间。
但有消息人士透露,无锡游目在交易完成后至公司注销前,可能仅仅缴纳了3笔企业所得税。2023年底至2024年7月,无锡游目向税务局申报企业所得税不足163万元,个人股东彭彩英等也没有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
据工商信息,就在祥源文旅支付完股权转让款后,无锡游目及其关联的无锡天青气朗、一蓑烟雨等壳公司便以“决议解散”为由,陆续完成了注销程序。而留给东园产业债权人的,只有一份份胜诉却无法执行的判决书。
结语:资本运作背后的市场思考
碧峰峡的股权流转,串联起上市公司的战略调整、危机应对与行业整合。从东方园林的战略布局到债务危机中的资产处置,从无锡游目的短暂接盘到祥源文旅的主业拓展,每一步操作都折射出资本市场的复杂逻辑。
对于东方园林的债权人而言,核心争议在于债务存续期间的资产转让是否损害其合法权益;对于祥源文旅,收购的合理性则需通过长期运营成效验证;而对于市场监管而言,如何规范关联交易披露、防范空壳公司滥用、保障债权人利益,仍是需要持续完善的课题。
如今,碧峰峡的自然景观依旧,但其背后的资本运作故事,已成为观察中国资本市场生态的一个典型样本。如何在企业发展、资产流转与权益保障之间实现平衡,考验着市场各方的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