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电车车主下一辆还买电车!中国新能源回头率爆表!

电动新物种 时间:2025-11-03 发表评论


文 / 王新

美编 / 杨凌霄

出品 / 电动新物种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再传重磅信号。

全球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发布的《2025年智能电动车补能生态体系指数》显示,99%的中国纯电动车用户表示下一辆车仍会考虑纯电动车。

这一数据源自1.2万名全球受访者的真实反馈,更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熟与自信。


从2018年1.42%的渗透率,到2025年10月有望突破60%的历史新高,中国新能源汽车用七年时间完成了跨越式发展。

如今,每卖出两辆新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9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达57.8%,销量是燃油车的1.4倍。

这背后,既有政策的持续护航,也有产业链的硬核支撑,更有消费者的认可。

01

复购率背后,是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吸引力

99%的复购意愿,核心驱动力来自实实在在的经济性。

罗兰贝格的报告明确,在亚太和北美市场,“经济性”甚至已经超越“环保性”,成为消费者选择电动车的关键因素。

对于日常通勤的用户来说,电车的使用成本优势尤为明显。80%的电车用户年均行驶里程超1万公里,74%的用户每周使用频率不低于四天,长期下来,电费与油费的差距逐渐拉大。

补能体系的完善则彻底打消了用户的后顾之忧。中国在公共补能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力度全球领先,尤其是大功率充电设施的推进,让充电体验不断向燃油车补能效率看齐。


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到2027年底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要超过10万台,目前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五大运营商已掌控约70%的公共充电站。

如今,不到40%的中国纯电用户还对公共充电桩速度不满,这一比例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在购物中心、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已成为标配,用户可以在购物、休息的同时完成补能,让充电从“负担”变成“习惯”。

产品体验的升级更是留住用户的关键。从电池技术突破到智能驾驶迭代,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进步有目共睹。


消费者在选车时,既能看到CTB电池底盘一体化、800V高压系统等硬核技术,也能享受到座椅加热通风、AI疲劳监测等贴心配置。

北京一位用户从中了新能源指标到提车,短短两个月内就感受到了行业的技术飞跃,从续航、扭矩到AR-HUD,各类创新功能让驾驶变得更便捷、更有趣。

这种“技术普惠”让用户切实感受到电车的优势,也让复购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

02

中国新能源的市场与出口双爆发

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更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强劲竞争力。

2024年,中国电动车销售渗透率达到49%,远超全球25%的平均水平,而同期众多成熟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几乎没有增长。


作为全球前三的领先市场,中国不仅巩固了道路交通电气化的领跑地位,更在补能设施建设上持续领先,为全球新能源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本”。

在国内市场,新能源与燃油车的分化日益明显。2025年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1100万辆,同比增长超30%,新车销量占比达46.1%。

比亚迪前三季度销量突破326万辆,蝉联全国销冠;赛力斯旗下问界品牌多款车型成为爆款,M9累计交付突破25万辆,创50万级车型交付新纪录。

与此同时,燃油车虽保持一定销量规模,9月销量达100万辆并连续四个月同比增长,但市场份额持续被挤压,“退场论”虽为时尚早,但新能源主导市场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出口市场的表现更能彰显中国新能源的全球影响力。2025年1-9月,中国汽车出口571万辆,同比增长21%,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232万辆,同比激增52%。

出口格局不断优化,从去年依赖俄罗斯市场,转向中南美、欧洲等多元化市场,墨西哥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大出口国,比利时、英国则是中国电车最受欢迎的海外市场。


比亚迪出口量同比增长107%,零跑、小鹏等车企也纷纷进军欧洲,将中国技术和产品推向全球。

这种“国内开花、全球结果”的态势,让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增长极。

03

技术、品牌与生态的全面进阶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高复购率,根源在于产业生态的全面成熟。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铺路搭桥,从补能设施建设到技术研发鼓励,一系列举措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少走弯路。

市场竞争则倒逼企业不断创新,比亚迪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达437.48亿元,同比增长31.3%,成为A股研发投入最高的企业;小米汽车单车毛利率达26.4%,超过特斯拉等众多车企,展现出强大的成本控制和技术转化能力。


品牌矩阵的丰富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比亚迪旗下有王朝、海洋、仰望、腾势等多个系列,覆盖从经济型到豪华型的全市场;

吉利推出银河、极氪等品牌,精准对接不同消费群体;

华为与赛力斯、北汽、奇瑞等合作,打造问界、享界、智界等品牌,用技术赋能提升产品竞争力。

这种细分市场的布局,让消费者无论预算多少、需求如何,都能找到合适的新能源车型,也让品牌粘性不断提升。

技术迭代与安全保障的平衡,让用户更放心。虽然新能源汽车火灾强度高于燃油车,但两者起火概率相差不大,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安全性能持续提升。

同时,车企在智能化与实用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既推出激光雷达、智能辅助驾驶等高端配置,也保留了用户需要的基础功能。


对于消费者来说,新能源汽车不再是“科技玩具”,而是安全、可靠、好开的出行工具,这种认知的转变,正是复购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总结

复购率印证产业硬实力,新能源成市场主流选择

99%的复购意愿,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最佳成绩单。它印证了经济性、产品力、补能生态的综合优势,也彰显了消费者对新能源趋势的认可。

从国内市场渗透率即将突破60%,到出口量全球领先;从技术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到品牌矩阵不断丰富,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形成了难以复制的产业优势。

如今,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电动化、智能化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中国汽车产业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实现了从跟随到领跑的跨越。

虽然燃油车仍有一定市场空间,车险涨价等问题也需要行业共同解决,但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的大方向已经明确。

未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生态持续完善,中国新能源汽车或许不仅会在国内市场持续领跑,更会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让“中国智造”走向世界。

这99%的复购意愿,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个十年,值得期待。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网站留言RSS订阅违规举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