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林
美编 / 杨凌霄
出品 / 电动新物种
8月19日,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罗永浩的播客节目《罗永浩的十字路口》中,谈起了自己创业生涯的“至暗时刻”。2003年前后,他创办的泡泡网曾遭遇90%员工集体辞职,当时公司有三四十人,前一天大家还正常工作,第二天就只剩五六个人。
李想直言,那时的自己就是个“暴君”,完全没有人情味儿,只关注事儿,完全不关注人,然后也不懂管理。
这场集体辞职不是偶然。员工们早就商量好,甚至都找好了下家,有人去了竞争对手公司,有人干脆自己创业。李想后来挨个打电话挽留,却没人愿意回来。
这件事成了他管理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也为他后来创办汽车之家、理想汽车埋下了深刻的教训。
01
从“技术宅”到“暴君”
李想的创业起点,带着典型的"技术天才"色彩。高中时,他就靠着给电脑媒体写稿、帮人组装电脑赚钱,18岁时月收入已经能达到2万,比父母收入高十倍。
2000年左右,他创办了泡泡网,专注于IT产品评测和资讯,很快就聚集了三十多人的团队。
但那时候的李想,根本没把自己当成"管理者"。他觉得公司更像个工作室,大家各干各的就行。
他自己痴迷技术和内容,以为所有人都和他一样,不用管人情世故,不用搞团队建设,日常沟通全靠QQ和MSN,很少跟员工面对面说话。要是员工没达到他的要求,他就在公司群里直接开骂。
2003年非典疫情成了导火索。疫情期间,团队情绪本来就低迷,李想还是老样子,只催工作不关心人。矛盾越积越深,加上竞争对手在旁边煽风点火、挖墙脚,员工们私下串通好,决定集体辞职。
那天早上,李想一进办公室,就看到桌上堆满了辞职信。一半的人都要走,其中70%是核心编辑。这意味着网站没人更新内容,客户开始打电话问"你们还活着吗",竞争对手甚至放话"泡泡网要完了"。
李想急得晚饭都没吃,挨个给离职员工打电话。有人直接告诉他,已经去了竞争对手那里,对方给了更高的工资和职位。他怎么留,都留不住。
那一夜,他几乎没睡,脸上冒出大片痘痘,第一次意识到:只懂做事,不懂带人,公司迟早要垮。
02
从“崩溃”到“重生”
员工集体辞职后,泡泡网差点就垮了。李想称,还好合伙人樊铮和邵震没走,陪着他硬扛。他们每天工作20小时,一边招人,一边重建网站。
他们不再只招有经验的人,应届毕业生、论坛活跃用户,甚至亲戚推荐的普通人,只要愿意来就录用,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教。
三个月后,团队重新运转起来。但更重要的改变在李想自己身上。他卸载了QQ、MSN,逼着自己和员工面对面聊天,哪怕是不喜欢的人。
他开始看管理书,学着关注员工的感受,听他们说想法。他把“培养年轻人”写进工作计划,亲自带应届毕业生,教他们怎么从“小白”变成专家。
这些改变在后来的汽车之家派上了大用场。2008年,汽车之家遭遇财务危机,小股东想把他赶出公司,他靠团队挺了过去;2013年上市前,竞争对手想搅黄上市计划,他果断行使优先回购权,最终在纽约敲钟。
李想后来感慨:“一个创业公司能犯的所有错误,我几乎都在泡泡网上犯过了一番。”
这种“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成了他二次创业的底气。2015年创办理想汽车后,资金链断裂、产能不足、被同行抹黑,他都扛了过来。
2019年,理想ONE即将量产,公司却没钱了,他见了150个投资人都被拒绝,最后是王兴投了3亿美元救了场。李想在节目里提到王兴时哽咽了,说“他是我最大的贵人”。
03
两次创业,两种结局
现在的理想汽车,成了造车新势力里唯一持续盈利的企业。这背后,藏着李想从泡泡网学到的“管理哲学”,不只要关注产品,更要关注人。
他不再是那个“只看事不看人”的老板。理想汽车的供应链团队曾为了抢生产线,直接到供应商工厂“躺机器抗议”,说“要么你让我死,要么给我换生产线”。
李想知道后没批评,反而说“有时候必须表现出决心,别人才会尊重你”。这种“护着团队”的态度,和当年泡泡网时的“单打独斗”判若两人。
他也更懂“换位思考”。理想MEGA上市时被骂“棺材车”,设计团队很伤心,有人建议改型,李想却坚持不改。他说“要为用户的长远体验负责”,但背后是他学会了“不被外界声音绑架”,就像当年泡泡网被对手唱衰时,他没放弃一样。
李想还把泡泡网的“教训”变成了理想汽车的“优势”。他和雷军聊天时说“做超级产品,老板必须自己All in”,这是他从“不懂管理”里悟出来的道理。他让妻子管钱,听她讲行业动态,因为他知道“一个人说了算”走不远。
当然,当年的“暴君”影子还在。他对产品的偏执,和当年对泡泡网内容的苛刻如出一辙。理想L8改配置时,他坚持只做两款主流配置,说“太多选择是在和用户勾心斗角”。
这种果断,本质上还是那个“自己说了算”的李想,只是多了对市场和用户的敬畏。
总结
从“独裁者”到“掌舵人”
李想在泡泡网的“至暗时刻”,与其说是一场危机,不如说是一场“成人礼”。一个只懂技术、不懂管理的少年,在90%员工集体辞职的冲击下,被迫学会了怎么带团队、怎么尊重人、怎么从错误里爬起来。
这场经历告诉我们:创业者的成长,往往不是来自成功的光环,而是来自失败的耳光。泡泡网的伤疤,最终变成了理想汽车的铠甲。
李想能从“独裁的暴君”变成持续盈利的车企掌舵人,靠的不是天赋,而是把“摔过的跤”都变成了“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