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能相对论
作者 | 李熙
如今,AI不仅能辅助人们工作创收,更能代劳购物消费。2025年秋冬购物季,全球电商平台都在期待AI为销量带来的爆发式增长。
10月16日,淘宝天猫将此前完成测试的“AI万能搜”“AI帮我挑”等多款AI导购应用,同步推向消费者。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搜推智能总裁凯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当日采访时表示:“平台通过AI对20亿件商品进行更精准的理解与梳理,实现流量匹配效率双位数增长。”
阿里巴巴副总裁张凯夫同日接受CNBC采访时也提到,得益于AI技术的深度整合,2025年“双十一”购物活动期间,阿里巴巴的商品交易总额将受到“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
10月初,市场分析机构Adobe Analytics发布最新报告指出,2025年秋冬购物季,AI驱动的购物模式将迎来爆发。仅在美国,AI带来的购物流量同比预计增长520%,并将在感恩节前10天达到峰值。
“AI替人花钱”的时代已近在眼前,普通消费者需做好准备,积极拥抱这一全新消费时代。
为了让AI替你花钱,大厂们研发了大半年
AI辅助购物虽在2025年秋季成为热点,但其技术研发早在2025年初就已启动,OpenAI在率先推出Operator智能体,为AI辅助购物奠定基础。
其核心能力是接收用户自然语言指令,代为完成电商购物等复杂任务。该功能初期面向每月付费200美元的ChatGPT Pro用户开放。实际体验中,AI可在2分钟内筛选出符合预算(低于100美元)和特定人群(9岁儿童)需求的商品,例如Target平台上两款五星好评的乐高套装。
到了4月,随着金融巨头入局,支付环节被补全——万事达与维萨两大信用卡公司先后宣布,启动个人购物与支付AI智能体开发。此举填补了此前AI购物在支付环节的空白,为后续全流程自动化提供了金融层面的技术支撑。
而AI辅助购物真正全面爆发发生在9月,互联网、支付、浏览器等多领域厂商集中推出产品,核心突破是实现“从选品到支付”的全流程自动化。
支付领域:支付宝推出国内首个“AI付”功能,在瑞幸“LuckyAI”中点单助手完成演示,用户通过两句话即可完成点单与支付。
本地生活领域:美团“小美”AI Agent开启内部测试,可根据“打工人午餐”“周末约会”等场景提供定制化选品与点单服务。
浏览器与协议层:谷歌发布“代理支付协议(AP2)”,获60余家机构支持;同时将AI购物功能整合进Chrome浏览器,可基于用户需求自动选品生成订单。
电商平台:淘宝“AI万能搜”从灰度测试快速推进至全量上线,优化用户搜索与选品效率。
AI原生平台:OpenAI宣布将推出“即时结账”功能,计划接入超百万家电商平台,让用户可直接在ChatGPT内完成购物。
到了10月,零售巨头沃尔玛也加入进来,引入OpenAI“即时结账”体系,进一步了扩大AI购物的覆盖范围。用户可在ChatGPT内直接选购沃尔玛商品,且现有会员账户可自动关联,降低使用门槛。
9月以来AI辅助购物动态的集中释放,本质是各大企业的战略布局。秋冬季节是传统消费旺季,此时推出相关功能,既能借助旺季流量验证技术实用性,也能快速抢占用户心智,避免错失年度关键市场红利。
AI替你“剁手”,改变电商买卖的生态
AI要完成与人类相似的网购操作,需先理解用户自然语言指令的语义,再读取用户个性化数据(包括地理位置、账户可用金额、过往购物行为与偏好等),对比电商平台上不同商家的价格与优惠政策,最终做出购物决策。
AI自动网购功能,将对电商买家的购物体验与卖家的销售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对买家而言,将网购任务委托给AI后,无需再手动“货比三家、价比三家”,购物时也不会受广告弹窗、花哨界面的干扰,生活效率显著提升。无论是逢年过节采购礼物,还是日常解决“打工人午餐吃什么”的难题,“选择困难症”都将得到缓解,下单前的决策时间大幅缩短。
以淘宝“AI万能搜”为例,其直接将当前大模型产品的思维链呈现方式应用于AI导购:用户输入商品名称(无论详细描述预算范围、商品特性,还是仅输入单个名词),AI会通过思维链,从商品大类概况逐步细化到具体用途,最终给出购买推荐,每一步都为消费者提供详尽且便捷的选项,同时展示不同商家的商品(示例:输入“防噪耳塞”后,AI会先介绍防噪耳塞大类特点,再按使用场景分类,最后推荐不同品牌、价位的产品)。
对卖家而言,AI购物模式不仅降低了广告投放成本,更推动营销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过去电商平台“花钱买搜索引擎排位、投放高频长时间硬广告”的营销手段,对AI完全无效。卖家若想获得AI的青睐,需逐步摒弃传统营销模式,将店铺在电商平台上的数据与AI购物决策参数对齐,如此无需额外投入,AI就能成为持续关注店铺的“忠实复购客户”。
AI网购的附带商机:盘活网络信贷?
在AI智能体自动网购的发展进程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主营移动支付的金融机构,对这项技术的热情不亚于电商平台。
国内方面,支付宝与美团均在9月推出了相关产品演示;海外市场,除前文提及的贝宝,万事达与维萨两大信用卡公司也在4月29日至30日先后宣布开发个人购物支付类AI智能体项目。
普通人或许会疑惑:电商平台期待新技术吸引更多顾客、加快下单速度,是情理之中;但买家消费金额再高、下单再快,收益的仍是卖家,移动支付商为何如此积极?
答案其实很简单:若AI智能体替用户网购时,在最终支付环节仍需人工确认,无法自动付款,正如维萨公司首席产品战略官杰克・弗雷斯托尔所言:“这不是真正的购物,只是更智能的搜索与浏览。”
要实现AI智能体自动付款,需让AI接入金融机构系统,并获得更多支配用户个人账户资金与信用的授权。若金融机构的AI智能体成为用户的网购助手,便相当于直接获得了这些授权——而一旦获得授权,用户个人账户资金与信用的流动性将被彻底盘活,金融机构的获利空间也随之扩大。
在5月维萨的产品发布会上,公司着重强调:若AI无法控制支付手段、没有付款确认权限,就不能算作真正的网购助手。
尽管国内没有维萨、万事达这样的信用卡巨头,但拥有基于个人资金与信用的网贷产品。目前多数互联网大厂都持有金融牌照,十分欢迎消费者通过网贷进行消费。
已有用户反馈,在体验购物AI时,希望AI能自动帮忙抢优惠券、领红包——而这些操作,都涉及个人账户资金与信用的支配权限。过去,普通消费者常会收到消费金融APP的短信通知,告知有未领取的权益额度;若将这些权限赋予网购AI,未来AI替用户购物时,可直接将账单计入这些权益额度,互联网大厂也无需再担心消费信贷业务增长乏力。
AI网购的难题:如何解决新的售后争端
AI代消费者购物,售后客服的责任认定比传统全人工购物更为复杂。若AI依据用户指令正确完成购买,但消费者不认可,责任该由谁承担?
当前网购中的所有售后争端场景,在AI辅助购物模式下,大多会因AI的高效率而被放大,其中两个场景最为典型:
购买的商品性价比未达心理预期时,消费者易产生“买家懊悔”心理,而AI代购可能会增加这种风险;
“误触购物按钮”的AI版情况:消费者口述指令让AI购物后遗忘此事,待商品送达、钱包余额被扣减时,便会对交易提出异议。
事实上,普通中国消费者很容易预见AI代购可能引发的售后纠纷。2025年,AI在国内电商领域的应用引发广泛讨论,除了AI智能体自动网购,外卖门店使用AI生成夸大不实的门脸图、制餐环境图误导消费者的问题也备受关注(示例:8月《澎湃新闻》报道,某外卖卖家平台门脸图与实体店实景差异显著,平台显示“山野人家”门店环境整洁、评分4.9分,实际店面条件简陋)。
在AI基础知识中,“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原理是:两个神经网络相互对抗——“生成器”生成拟真结果,“判别器”则负责区分“生成器”产物与真实数据。目前,普通消费者仍需手动分辨网购中的AI生成图,这种由人替代“判别器”的“真人GAN”模式虽体验不佳,但仍有申诉回旋的空间。
可若让AI智能体全面接管网购行为,AI模型决策需参考商品或店面图片,一旦负责采购的AI被商家AI生成的夸张图像误导,导致推荐订单不符合消费者预期,售后纠纷的解决将变得异常复杂,责任归属难以界定:交易双方人类可能会称“已授予AI完全信任与善意执行商业行为,自身无责”;电商平台则可能以“《用户协议》未规定AI需承担责任,用户自行签约需自行负责”为由推诿。
不过,从商业逻辑来看,所有现阶段的行业门槛与短板,都是下一波增长的突破口。若AI代购引发额外纠纷时,售后AI能突破现有“高级应答录音”的局限,提供更高效的实质性服务,不仅不会流失消费者,反而能成为平台吸引客户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AI产业新媒体;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AI+、AI+、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