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园上半年财报解读:营收较去年同期降21.8%,门店减少1639家

网界 时间:2025-08-26 发表评论


文 / 汪淼

美编 / 沈谨瑜

出品 / 网界财经

日前,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百果园”)交出上半年成绩单。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百果园营收43.76亿元,比去年同期少了两成多;不光没赚钱,还净亏了3.42亿元,而去年同期是盈利的;门店数量也大幅减少,从去年同期的6025家降到4386家,少了1639家。

作为国内规模较大的水果零售品牌,百果园这次业绩下滑幅度不小,关店速度也引人关注。从2024年底到2025年上半年,短短半年就关了741家店,平均每天关4家以上。

这背后,既有消费环境变化的影响,也和百果园自身的战略调整、品牌定位有关。不少消费者吐槽它价格高,而百果园创始人余惠勇之前“不迎合消费者、要教育消费者”的说法,也让争议更大。

01

业绩全面承压

百果园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几乎各个关键指标都在下滑,而且幅度不小。先看营收,43.76亿元的数字,对比去年同期的55.94亿元,降了21.8%,相当于半年少赚了12亿多。

利润方面更棘手。毛利从去年同期的6.19亿元掉到2.16亿元,降了65.1%,毛利率也从11.1%降到4.9%。最终,公司净亏损3.42亿元,而去年同期还赚了8851万元,这是百果园上市以来第一次上半年亏损

门店是百果园的核心销售渠道,可今年上半年门店数量减得厉害。截至2025年6月底,百果园总门店数4386家,比去年同期少了1639家,降幅27%。其中加盟店占了绝大多数,从去年同期的4707家降到3570家,少了1137家。


更直观的是,百果园2024年底还有5127家店,到2025年上半年就只剩4386家,半年关了741家,平均每天关4家以上。

门店减少直接影响了收入。百果园的收入主要靠水果及其他食品销售,这部分收入占了总营收的98.5%,而其中七成左右来自加盟店。加盟店数量少了,收入自然跟着降。

有加盟商透露,现在生意不好做,以前一天能卖1.5万到2.2万元,2023年后就降到8000到1万元,到去年中旬甚至跌到5000元以下,不少人撑不下去就关店了。

除了门店和收入,百果园的付费会员数量也在减少,截止2025年6月30日,百果园的付费会员数减少至约71.9万,较去年同期同比下降约32.9%。

虽然百果园说全渠道会员总数有9300多万,微信小程序用户也涨了,但付费会员变少,说明消费者不愿意为它的服务和产品多花钱了,对品牌的认可度在下降。

02

“高端”与“性价比”的摇摆

百果园一直贴着“高端水果”的标签,早期靠“好吃水果”“不好吃三无退货”的口号,吸引了不少愿意为品质买单的消费者。但近几年,这个定位越来越不被市场接受。


消费者吐槽最多的是价格。有人晒出账单,3个苹果22元,10个橘子170元,一盒李子97元,三样水果花了250元,称百果园是“水果刺客”。

拿夏天常见的麒麟西瓜来说,北京朝阳地区,百果园外卖卖51.5元一个(5.1-5.3公斤),而盒马、七鲜只要29.8元到29.9元一个,小象超市38.2元一个,百果园的价格明显更高。

有业内人士分析,百果园品质下滑和它的规模有关。高品质水果本来就少,每年不足20%的鲜果能达到“高品质”标准,可百果园最多时有近6000家店,根本没办法保证每家店都能拿到好货。

而且加盟店太多,品控难度大,有些店长舍不得扔坏果,就继续卖,导致消费者买到不新鲜的水果。

面对消费者的不满,百果园在2024年调整了战略,从“好吃水果”改成“高品质与高性价比水果专家与领导者”,想兼顾品质和价格。

但这个调整有点晚,而且效果没显现出来。为了做高性价比,它优化了产品结构,减少了毛利率低的产品,可这反而让整体毛利降得更多。

之前,百果园创始人余惠勇说过“不会迎合消费者,要教育消费者”,还说“便宜水果供大于求,好水果供不应求才贵”。


这话引发了很多争议,网友觉得买水果还要被教育,很不舒服,甚至拿它和曾经因高价争议陷入困境的钟薛高对比。后来百果园说视频被剪辑了,语境不完整,但消费者并不买账。

现在的消费环境变了,大家更理性,买东西先看性价比。晶捷品牌咨询的专家说,消费者要的是“品质高、价格合理”,不是“高品质就等于高价格”。

尤其是电商让水果价格更透明,溢价空间小了,百果园还坚持以前的高端定价,自然没人买账。

03

调门店、建品牌,但挑战仍大

面对业绩压力,百果园也在想办法自救,从门店、产品、渠道等方面做了不少调整,但这些尝试目前还没看到明显效果。

首先是优化门店网络。百果园说关店不是被动的,是主动引导加盟商把租金高的店搬到租金合理的地方,集中资源做优势门店。比如有些加盟店开在租金贵的商圈,赚的钱不够交租,就建议搬到社区或者租金低的地段。

但从结果看,关店速度太快,半年关了741家,反而让整体收入下滑更明显。而且加盟商的信心也受影响,很多人因为压货、损耗大、不赚钱而关店。

有加盟商说,公司有时候会给日均销售4000-5000元的店送10000元的货,卖不出去的损耗要自己承担,退货也得自己负责,前期投入23万,回本要两年半,很多人撑不到那时候。

其次是打造自有品牌。百果园想通过自有品牌做出差异化,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同时提高毛利。2025年上半年,它的自有品牌数量从42个增加到51个,相关销售额占门店零售总额的14.9%。


比如有些独家销售的水果品种,只在百果园能买到,想靠这个吸引消费者。但问题是,自有品牌的价格还是不低,消费者还是会和其他渠道比价,要是品质没特别突出,很难让人买单。

在线上渠道方面,百果园也在发力。抖音等线上渠道的零售额增长了29.32%,微信小程序用户也涨到785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多了13.24%。它还做了门店翻新、搞市场推广、请美好生活大使,想吸引更多线上线下客流。

但线上流量成本不低,而且线上卖水果要考虑包装、运输、保鲜,损耗和成本都高,虽然销量涨了,利润却没跟上。

百果园还在探索海外市场,在印度尼西亚开了7家门店,想打开新的增长空间。不过海外市场竞争也激烈,当地有本土的水果零售商,百果园要面临供应链、本地化运营等问题,短期内很难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百果园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说,“下半年,将聚焦产品及服务,提升单店盈利能力;降低政策引导及初始投入,重启门店拓展;打造全新门店模型,增加销售渠道;探索产业资本,共建水果与零售生态圈。我们的调改已经完成,今年的目标是先达到盈亏平衡,计划在2026年实现盈利。

但这些措施能不能见效,还要看市场买不买账。毕竟现在消费者对百果园的印象已经不太好,要重新赢回消费者信任,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

总结

百果园定位困境凸显

2025年上半年,百果园遭遇了成立以来少见的困境:营收降两成多,净亏3.42亿元,半年关店超700家,平均每天4家,核心的加盟店和付费会员数量也在减少。

这背后,既有大环境的原因,消费疲软下大家更看重性价比,也有百果园自身的问题。百果园长期依赖高端定位,价格脱离消费者预期,品控因为加盟模式难把控,战略调整又不够及时。

百果园不是没尝试自救,关店优化网络、做自有品牌、发力线上、拓展海外,但这些措施目前还没扭转业绩下滑的趋势。

消费者要的不是“被教育”,而是“物有所值”,如果百果园不能平衡好品质和价格,不能解决加盟商的生存问题,就算有长期规划,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水果零售市场里站稳脚跟。

接下来,百果园能不能实现2025年盈亏平衡、2026年盈利的目标,关键要看它能不能真正放下“教育消费者”的姿态,倾听市场的声音。

毕竟在零售行业,只有拿出性价比高的产品和靠谱的服务,才能留住顾客和加盟商,让业绩慢慢回暖。否则,“水果专家”的招牌,可能会越来越没分量。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网站留言RSS订阅违规举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