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新
美编 / 杨凌霄
出品 / 电动新物种
近日,知名投资人段永平在访谈节目中谈及新能源车企发展时表示,“现在看到的电动车大部分都会死掉,这个我可以肯定,谁会活下来,我不知道。”
段永平用当年做游戏机的经历举例,他称“现在我不知道有多少家在做电动车,就像我们当年做游戏机一样,可能有几百家,卷到最后就剩几家,那几家是赚钱的,但这几百家都是要倒的。”
这一观点并非个例,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发布报告称,当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电动汽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129家品牌中,到2030年仅15家能实现财务可持续发展。
多位行业专家和企业人士也认同,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竞争虽残酷,但也正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正在加速成长,书写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篇章。
01
淘汰赛是行业成熟的必经之路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淘汰赛,不是突发的行业危机,而是任何一个新兴产业从野蛮生长到成熟规范的必经阶段。
早年间,新能源汽车凭借政策红利和市场蓝海,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企业涌入,一时间各类品牌纷纷涌现,市场上最多时出现过137家新能源汽车品牌。但随着市场规模扩大,竞争逐渐加剧,行业洗牌自然到来。
段永平的判断得到了数据的支撑。AlixPartners报告显示,2025年在中国市场销售新能源汽车的品牌数量已从2023年的137家缩减至129家,其中很多品牌年销量低于1000辆,实质上已经退出了市场竞争。
而与此同时,销量高于10万辆的品牌数量在不断增加,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
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93.7万辆,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企业间的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新产品、新技术和服务等全方位竞争。
这种淘汰不是偶然,而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AlixPartners指出,到2030年,存活下来的头部品牌每家年均销量预计将达到102万辆,有专家甚至提出,车企年销量需突破200万辆才能分摊研发、供应链和营销成本。
当前,月销5万辆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生存的重要门槛,达不到这个规模的企业,在成本控制、技术研发等方面都将处于劣势,被市场淘汰是大概率事件。
淘汰过程虽然残酷,但却能挤出行业泡沫,让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就像当年的中国家电行业,从无数品牌混战到最后形成几家头部企业,行业整体竞争力反而得到了大幅提升。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淘汰赛,也正在让真正有技术、有产品、有服务能力的企业脱颖而出,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02
活下来的关键是规模、盈利与差异化
在新能源车企的淘汰赛中,想要活下来,并非靠运气,而是要具备实实在在的硬实力。规模、盈利和差异化,成为决定企业生死的三大关键因素,已经有一批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在这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行业树立了榜样。
规模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规模,就无法降低成本,也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比亚迪无疑是规模优势的代表,2025年10月,比亚迪以436856辆的批发销量断层式领跑,较第二名吉利汽车拉开超25万辆的差距。大规模带来了成本优势,让比亚迪在市场竞争中具备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除了比亚迪,吉利、上汽通用五菱、长安、奇瑞等传统车企转型代表,也纷纷突破10万辆大关,凭借多年积累的供应链和生产制造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
新势力阵营中,零跑汽车以70289辆跻身第一梯队,蔚来实现稳定增长,小米汽车也交出40000辆+的成绩单,规模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盈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本热情退却后,靠融资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实现自我造血成为新能源车企生存的必由之路。
目前,已经有一批企业率先实现盈利。赛力斯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显示,预计归属净利润为27亿~32亿元,扣非净利润为22.30亿~27.30亿元;理想汽车一季度营收259亿元,净利润6.47亿元;零跑汽车一季度毛利率达到14.9%,去年四季度已实现单季度盈利。
这些企业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管理效率、控制成本等方式,实现了商业化良性运转,为行业盈利树立了标杆。蔚来等头部新势力也将盈利时间结点锁定在2025年四季度,向盈利发起冲击。
差异化是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段永平认为,“大部分电动车的生意,我觉得是会很艰苦。特斯拉总体来讲确实是做得好,你看它款式也少,东西也很单一,量又很大,那它相对来讲成本就会低,它是很可能有钱赚。”
在中国市场,差异化竞争同样成效显著。比亚迪在混动和纯电领域双线布局,技术优势明显;零跑汽车坚持全域自研,在智能化和成本控制方面形成特色;蔚来打造换电模式,解决了用户续航焦虑;问界汽车借助华为技术,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方面形成竞争力。
这些企业通过差异化定位,避开了同质化竞争,在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03
新能源汽车行业向好趋势不变
尽管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经历残酷的淘汰赛,但行业整体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渗透率持续提升、出口大幅增长、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三大积极信号彰显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大活力和发展潜力。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刷新纪录,成为汽车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2025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月度新车销量首次超过汽车新车总销量的50%,达到51.6%,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从细分市场来看,10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77.9%,意味着自主品牌每卖出10辆车,就有近8辆是新能源汽车。
从全球来看,世界新能源车渗透率总体呈现快速提升趋势,2022年达到13%,2023年达到16%,2024年达到19.5%,2025年三季度已达到24.5%。
零跑CEO朱江明甚至判断,在三四年内,中国新能源汽车基本上能替代燃油车,再过十年,中国汽车将完全电动化。不断提升的渗透率,为存活下来的新能源车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实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力量。
2025年10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出口量达25万辆,同比激增104%,创历年单月出口新高。新能源汽车占乘用车出口的比例达到44.2%,较去年同期增长16.6个百分点。
在出口榜单中,比亚迪表现尤为亮眼,10月出口80108辆,超过了第二名和第三名之和。奇瑞、特斯拉中国、智己、吉利等企业也纷纷跻身出口前十名。
近几年,中国贡献了世界近八成的新能源汽车增量,中国车市已经成为世界新能源车竞争的核心焦点,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凭借技术、成本和规模优势,走向全球市场。
行业正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从全额免税调整为减半征收,这一政策调整被认为是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的关键一步。
政策通过设置技术门槛,引导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倒逼车企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专注于提升产品品质、优化能耗表现与续航能力。
国家相关部门也在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的双重作用下,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摆脱内卷,转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轨道。
总结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向世界级迈进
段永平关于“新能源车企大部分会死,谁能活下来不知道”的判断,精准点出了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淘汰赛的关键阶段。
这场淘汰赛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到成熟规范的必经之路,129家品牌到2030年仅剩15家能实现财务可持续发展的预测,也印证了竞争的残酷性。
想要在淘汰赛中活下来,企业必须具备规模、盈利和差异化三大硬实力。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传统车企转型代表,零跑、蔚来等新势力企业,已经通过自身努力在这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行业树立了榜样。
尽管竞争残酷,但行业整体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超过50%,出口实现翻倍增长,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这些积极信号彰显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大活力。
淘汰赛不是行业的终点,而是优质企业成长的起点。随着竞争的深入,资源将进一步向优质企业集中,技术创新能力将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将持续优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在淘汰中实现升级,诞生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继续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