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新
美编 / 杨凌霄
出品 / 电动新物种
近期,在东京车展的一场沟通会上,比亚迪李云飞明确表示,比亚迪一直坚持的是磷酸铁锂的路线,目前在售的所有车型,包括未来的所有车型,都会继续坚持磷酸铁锂这个安全的技术路线,这是比亚迪的原则。
“安全是最基本的,安全是最大的豪华,安全是最基本的产品的一个设定目标。”
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续航数据常常被当作核心卖点。但李云飞的表态,把焦点拉回了最根本的安全问题上。
过去几年,一些非磷酸铁锂的电动车发生恶性燃烧事故,让不少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产生顾虑。可消费者大多分不清电池是磷酸铁锂还是三元锂,只会笼统觉得电动车不安全。
比亚迪的坚持,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选择,更反映了行业发展的深层逻辑。数据能说明问题,2025年1-9月,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的市场份额已经突破80%,成为绝对主流。
这场在东京车展上的发声,既是比亚迪对自身路线的坚定宣示,也是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信心传递。
01
安全是硬底气,15年零事故验证实力
磷酸铁锂电池能站稳脚跟,最核心的优势就是安全。这个优势不是嘴上说的,而是经过了长期大规模的实践验证。
中国公交电动化从2010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15年。这么多城市里,跑着数量庞大的电动大巴,却从来没有发生过恶性燃烧事件。关键原因就是所有电动大巴都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
要知道,一辆电动大巴上每次要载五六十人,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当初为了确定这个标准,行业内经历了不少博弈,最终还是选择了更安全的磷酸铁锂路线,这个选择经得起时间考验。
私家车的安全同样重要,哪怕车上只有两三个人,也是一个个家庭的牵挂。三元锂电池虽然能量密度有优势,但化学特性更活跃,过充过放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爆燃速度非常快。
而磷酸铁锂电池内部是橄榄石结构,稳定性强,耐高温、抗过充,循环寿命也长,简单说就是“耐操”。
小鹏汽车的实践也能印证这一点。小鹏99%的新车都用了磷酸铁锂电池,从创业至今保持着零自燃的纪录。他们的电池包按国标10倍加强设计,热失控后24小时不起火、不爆炸。
物理防护上,侧碰抗压能达到80吨,底部能扛住2000J冲击,就算面对步枪10连发也没损伤。这些案例都说明,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优势是实打实的,能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安心。
安全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汽车最基本的要求。比亚迪把安全当作产品的核心目标,坚持磷酸铁锂路线,正是抓住了消费者最核心的需求。
这种坚守,让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信任度不断提升,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安全标杆。
02
技术补短板,曾经的“缺点”都被一一攻克
早些年,磷酸铁锂电池并不被看好,甚至被贴上“低端”标签。
当时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在补贴政策倾向高能量密度产品的背景下,成为不少车企的选择。2019年的时候,三元锂电池的市占率一度达到65%,而磷酸铁锂只能在低端车和网约车领域打转。
那时的磷酸铁锂电池确实有明显短板。低温性能差是最突出的问题,零下二十度时,它只能释放五成左右的电量,车主冬天开空调都得小心翼翼,续航里程掉得飞快。而且能量密度不如三元锂,相同体积的电池包,续航数据看起来要吃亏一些。
但这些短板,并没有让磷酸铁锂电池被市场淘汰。中国企业没有一味追求化学材料上的突破,而是通过结构创新和系统集成,一步步补齐了短板。
比亚迪研发了脉冲自加热技术,就像人冷了会搓手一样,通过高频脉冲电流让电芯自己加热,几分钟内就能升温到最佳工作区间,有效解决了低温续航差的问题。
能量密度方面,宁德时代等厂商用上了CTP技术,把传统电池包“电芯-模组-电池包”的三级结构简化,去掉了中间的模组,直接把电芯集成到电池包。
这样一来,电池包重量更轻,空间利用率更高,相当于变相提高了能量密度。现在125Wh/kg以下能量密度的磷酸铁锂车型已经很少见,几乎绝迹了。
补能速度上,磷酸铁锂电池更是实现了反超。因为安全性高,不需要刻意限制充放电,所以能大力提升充电速度。宁德时代的二代神行电池和比亚迪的兆瓦闪充,都能做到充电五分钟、续航400公里。
实际使用中,标称续航500公里的磷酸铁锂车型,车主可以从100%用到10%,实际可用续航接近450公里。而标称600公里的三元锂车型,为了安全,日常充电只能到80%-90%,可用续航反而只有300公里左右。
曾经的“缺点”被逐一攻克,磷酸铁锂电池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这背后是中国工程师的智慧,是产业链不断迭代的结果。
现在哪怕是一百来万的高端车型,比如仰望U8、小米Yu7的标准版和Pro版,都选择了磷酸铁锂电池,甚至出现了加价1万5,从三元锂“升级”成磷酸铁锂的情况,足以说明市场对其的认可。
03
产业全掌控,从成本优势到全球零跑
磷酸铁锂电池的逆袭,离不开成本优势和完整的产业链支撑。
三元锂电池的正极材料需要镍、钴、锰等稀有金属,钴的全球储量只有1100万吨左右,一半以上在非洲刚果(金),镍主要依赖印尼进口,原材料价格高且供应不稳定。
磷酸铁锂电池的原材料就不一样了,磷矿、铁矿在全球分布广泛,不需要依赖稀有金属,原材料成本远低于三元锂。2022年之后,新能源汽车补贴逐渐退坡,车企需要自己承担更多成本,磷酸铁锂的成本优势就变得格外突出。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掌控了磷酸铁锂的全产业链。从上游的正负极材料,到中游的电芯制造,再到下游的专利技术,几乎都被中国企业“包圆”了。
目前中国磷酸铁锂电池产量占全球95%以上,正极材料更是100%由中国企业生产,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也遥遥领先。
这种产业链优势,让中国企业在技术迭代和成本控制上掌握了主动权。比亚迪不仅在乘用车领域坚持磷酸铁锂路线,还把这种优势延伸到了低速电动车市场。
2025年5月,比亚迪发布了两轮、三轮车专用的磷酸铁锂电池,采用车规级电芯和工艺,质保5年,支持2000次完全充放电循环,常规使用能用到8-10年。现在已经和新日、台铃、金彭等多个品牌达成合作,要改写电瓶车电池领域的竞争格局。
国际市场也看到了磷酸铁锂的优势。福特在2023年规划建设磷酸铁锂电池厂,用的是宁德时代的技术;LG拿下了特斯拉超300亿的磷酸铁锂电池订单,正极材料供应商就包括中国的龙蟠科技、华友钴业。
这些国际合作,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磷酸铁锂产业链上的领先地位。
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龙头,2024年10月在国内市场无论是磷酸铁锂还是三元锂材料,都保持装车量第一,单月装车量能支持超过40万辆新能源汽车。
中国企业的集体发力,让磷酸铁锂电池不仅在中国市场成为主流,还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这种基于全产业链优势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
04
未来不落幕,20年共存趋势明确
很多人会问,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出现后,磷酸铁锂电池会不会被淘汰?答案是否定的。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明确表示,未来20年内,磷酸铁锂电池不会退出市场。
固态电池虽然有不少优点,但大规模生产面临很多挑战。廉玉波预测,固态电池三年内实现量产比较困难,五年内实现量产更现实。
而且就算固态电池量产,也不会完全取代磷酸铁锂。两者会根据车辆的不同层级和需求,并存发展。
磷酸铁锂电池的优势太突出了,经济性好、成本可控、技术成熟,这些都是新能源汽车普及所必需的。新能源汽车要从少数人的选择,变成全民普及的交通工具,离不开磷酸铁锂电池的支撑。
它的成功,不是因为理论上限有多高,而是因为普惠下限足够广,能让更多人买得起、用得放心。
行业发展不能只追求单一指标的突破,更要兼顾安全、成本、实用性。比亚迪坚持磷酸铁锂路线,呼吁行业参与者把安全当作底线,不要为了拼里程数据而忽视安全。这种思路符合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得到了市场的响应。
现在磷酸铁锂电池的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拓展,除了乘用车、商用车、低速电动车,在储能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它的能量密度还能提升,成本还有下降空间。
未来20年,磷酸铁锂电池会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和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相辅相成,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
总结
比亚迪坚持磷酸铁锂电池路线
比亚迪在东京车展上明确坚持磷酸铁锂电池路线,不是孤立的企业行为,而是顺应市场规律和行业本质的选择。这条路线的成功,核心是抓住了安全这个根本需求,再通过技术创新补齐短板,依托完整产业链形成竞争优势。
15年电动大巴零恶性燃烧事故、小鹏汽车零自燃纪录,这些事实都印证了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实力。
曾经的低温续航差、能量密度不足等问题,被中国企业用脉冲自加热、CTP等技术逐一解决,让它在实际使用场景中不输三元锂。成本优势和全产业链掌控力,让磷酸铁锂电池快速普及,市场份额突破80%,成为绝对主流。
未来20年,磷酸铁锂电池不会被淘汰,会和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共存发展。它的逆袭,不仅改变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格局,更体现了中国新能源产业不盲目追求纸面数据,而是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用技术创新解决痛点,让产品更安全、更实用、更普惠。
比亚迪的坚守,为行业树立了榜样。安全是底线,也是最大的豪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