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大力财经
作者 | 魏力
老周,大家都说你越来越温和,是不是激素水平下来了,连攻击性和斗志都没了?
镜头里的周鸿祎没躲,甚至没打官腔,直接点头:肯定平和了,原因有三:激素变了,中年回头看很多仗没必要打,更想给360争个和平发展的空间。
人到中年,经历诸多争斗后,意识到很多冲突本可避免,为给公司创造和平发展空间,选择广交朋友。
谁能想到,这个现在说“想广交朋友”的人,十年前是一个斗士,狠角色。怼过行业巨头的捆绑营销,撕过竞品的虚假宣传,连360的安全标签,都带着股“跟谁都能刚一架”的劲儿。
可这两年,外界明显感觉不对:他不怎么在公开场合“开炮”了,连采访都开始说“合作比竞争重要”。
中年人的 “温和”,从来不是自己选的,是生理、经历、责任捆在一起的结果;企业家的性格,从来不是个人的事,是公司未来的 “晴雨表”。尤其是在 AI 赛道打得火热的当下,周鸿祎的 “收锋芒”,更像一场早就算好的战略。
老周谈AI,他认为智能体是 AI 的 “手脚”,是 AI 的核心进化方向,能让 AI 具备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产生为实现目标而行动的意志,多智能体协同工作将是未来趋势。通过智能体将大模型的能力垂直化、专业化,让大模型专注特定领域,能使其表现更强大。
大力财经看完四个小时的视频,梳理了这俩人的对谈,这场4小时的对谈,根本不是闲聊,是把“中年该不该藏锋芒”这个事儿,摊在太阳底下晒了个透。
01
罗永浩的 “激素拷问”:
问的是周鸿祎,戳的是千万中年人的痛
罗永浩的提问,看似随口一聊,实则精准踩中了大众对周鸿祎的 “认知差”。
熟悉周鸿祎的人都知道,他早年的标签是 “敢说、敢刚”:怼过行业垄断,撕过竞品营销,甚至在公开场合直接放话 “有些公司做的事不地道”。那时候的他,像根刺,扎在互联网行业里,也让 360 的安全标签自带 “战斗感”。
但近几年,外界的感受变了 ,有人说他 “不怎么吵架了”,有人说他 “讲话越来越圆了”,甚至有网友在播客评论区留言:“老周怎么没以前那股冲劲了?”
罗永浩显然也注意到了这种变化,所以才会直接把激素搬上台面:“大家觉得你越来越温和,是不是激素水平影响了攻击性和斗志?”
这个问题够直白,甚至有点 戳人, 它把 “中年变温和” 这个模糊的感受,拆成了 “生理原因” 和 “性格变化” 两个维度,逼着周鸿祎直面 “自己变了” 这个事实。
而更有意思的是网友的反应:有人在弹幕里刷 “我也是!30 岁后明显没那么容易炸了”,有人调侃 “原来企业家和我一样,都逃不过激素的‘制裁’”,还有人冷静补刀 “别光怪激素,没压力谁想温和?”
这些评论里藏着一个共识:中年人的温和,从来不是单纯的老了,而是不得不:不得不考虑后果,不得不权衡利弊,不得不把自己放在责任后面。
02
AI泡沫:
周鸿祎的独特视角,泡沫是行业发展的 “催化剂”
周鸿祎对 AI 泡沫的看法,可谓是独树一帜。他觉得,一个行业快速发展必然会有泡沫,这是不可避免的。在他看来,泡沫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有着非凡的吸引力。
从资金角度来看,美国风投对 AI 公司的季度投资额在 2025 年一季度达 650 亿美元,比上一季度增 33%,比 ChatGPT 发布前的那一季增 550%。正是因为有泡沫带来的热度,才让 OpenAI、meta、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巨头今年预计合计投入约 3200 亿美元于 AI 基础设施建设。
人才方面更是如此,泡沫让这个行业变得无比耀眼,吸引着无数专业人才投身其中。例如,很多原本在其他领域有着不错发展的技术专家,被 AI 的前景所吸引,纷纷跳槽到 AI 企业。
像英伟达等 AI 相关企业,就汇聚了大量全球顶尖的芯片设计、算法研究等方面的人才。没有泡沫营造出的这种火热氛围,很难想象这些人才会如此迅速地向 AI 领域聚集。
周鸿祎指出,AI 行业要加速发展,就必须经历一个残酷的筛选过程。大量公司投身 AI 领域,必然会有很多在竞争中失败。
他认为,泡沫能吸引大量资金和人才涌入 AI 领域,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没有泡沫,就难以想象会有众多投资者慷慨解囊,也难以吸引到那些顶尖的专业人才。而且,行业发展本就伴随着试错,在 AI 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公司的兴衰、路径的对错都是正常现象,就如同生物进化中的优胜劣汰。
03
企业家的智慧选择:
温和是成熟了,还是丢了锋芒?
周鸿祎的回答,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 “企业家该有锋芒吗” 的争论。
温和是成熟,懂得取舍才走得远,周鸿祎的温和,是吃过亏后的清醒,比愣头青式的锋芒靠谱多了。
360 现在押注 AI,需要的是合作不是对抗,周鸿祎广交朋友正好踩中了赛道需求。这种温和,是战略层面的成熟,不是个人的妥协。
也有人认为,没了锋芒,还能算周鸿祎吗?现在他变得这么圆,感觉少了点互联网精神。要是企业家都为了和平,藏起锋芒,行业还有活力吗?
早年的周鸿祎的锋芒,其实是在为中小用户发声,比如怼过捆绑软件、维护过用户隐私。
企业家的性格从来不是固定的,是跟着公司阶段、行业环境变的。周鸿祎以前需要锋芒打开市场,现在需要温和整合资源,没什么对不对,只有合不合适。
如果只把周鸿祎的 “温和” 当成个人性格变化,就太浅了。从行业视角看,这种 “温和” 背后,是 360 在 AI 赛道的 “破局思路”。
AI 行业的合作属性远大于竞争属性。当前 AI 技术还处于 “上半场”,无论是大模型研发、数据安全,还是行业应用,都需要跨企业、跨领域合作。
其次,360 的 “安全基因” 需要温和来落地。360 的核心优势是安全,而 AI 时代的安全需求,比如大模型安全、数据隐私保护 ,需要和其他企业共建标准、共享技术。
如果周鸿祎还是 “怼天怼地”,其他企业可能不愿意和 360 合作,甚至会抵触它的 “安全方案”,这对 360 的 AI 安全业务是致命的。
大力财经分析认为:周鸿祎的温和,不是躺平,而是换一种方式战斗,以前靠 “锋芒” 抢市场,现在靠 “合作” 谋发展;以前靠 “怼” 吸引关注,现在靠 “资源整合” 突破瓶颈。这种转变,对 360 的 AI 业务来说,不是终点,而是更务实的起点。
04
纳米AI快人一步的背后:
是远见还是巧合?
在当下 AI 热潮涌动的时代,360 的纳米 AI 无疑是 C 端领域的一颗耀眼明星,动作之快令人瞩目。尤其是在 DeepSeek 横空出世时,纳米 AI 早早接入,仿佛一切都在其掌控之中。这究竟是基于某种高瞻远瞩的预见性,还是仅仅只是巧合?
周鸿祎亲自为我们揭开了这背后的神秘面纱。
周鸿祎说,纳米 AI 能有今天的成绩,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不断试错中成长起来的。一开始,360 团队也纠结于该从 AI搜索起步,还是先做AI浏览器。
他们先尝试了 AI 浏览器,可做出来后发现功能简单,用户反馈很一般。这才意识到,“天下苦搜索久矣”,改造搜索才是更值得做的事情。这就像在黑暗中摸索道路,一次次碰壁后,才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正是这种不怕失败,敢于尝试的精神,让纳米 AI 在不断调整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 “护城河”。
从 AI 纳米诞生之初,周鸿祎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判断。他认为 360 的定位不应是做通用大参数大模型,而是要结合自身业务,训练垂直的基座模型。
为什么呢?就拿 AI 搜索来说,里面涉及到集体翻译、正文理解等功能,如果把这些都塞进一个大模型里,那可能得需要千亿参数的模型,成本高得吓人。但要是把每个功能拆出来做垂直大模型,可能一个不到一百亿参数的模型,在翻译这一块就能比任何大模型都出色。事实证明,这个战略判断为纳米 AI 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60 还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试验。他们发现,遇到复杂任务,把任务按类型分给不同模型,效果会比单用一个模型强。比如解数学题找豆包,写作找 DeepSeek,视觉处理找阿里千问。甚至让模型之间 “互相吵架”,像问 9.1 和 9.8 谁大这种问题,很多模型单独回答会错,但让它们争论起来,效果反而更好。
大力财经分析认为,360 纳米 AI 的快速发展,绝不是偶然。它是在周鸿祎独特的战略眼光和 360 团队不断努力下的结果。这种对 AI 发展的深刻理解和提前布局,让 360 在 AI 这场竞赛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最后
周鸿祎和罗永浩的 4 小时对谈,看似聊的是 “激素与温和”,实则聊的是一代企业家的 “中年选择”—— 当生理机能下降、经历沉淀增多、公司责任加重,该如何平衡 “个人锋芒” 与 “现实需求”?
360 纳米 AI 在 C 端的快速动作,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它是 360 团队在 AI 领域不断探索、试错、布局的成果。从最初的方向纠结,到坚定的战略判断,再到广泛的合作与工具化准备,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其实两种说法都对,他的性格变了,从尖锐到温和;但他的目标没变,还是想让公司活得更好、走得更远。
毕竟,企业家的价值,从来不是保持某种性格,而是 “跟着时代调整战略”,为公司、为行业创造更多可能。
想问问大家:你觉得企业家该保持锋芒,还是学会温和?评论区聊聊吧~